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为全面了解“十二五”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有效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3月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本次督查要求各地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点任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为主要内容开展自查。6月28日至7月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国家督学、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专家组成4个督导组分赴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青海、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导检查。督导组分别听取30个县(市、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176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县镇和乡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听取校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斐然

各地紧紧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不断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3个省已基本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5个省全面或基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普及,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

(一)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

1.“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如图1、图2所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87.5%,较2014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其中,带宽在10M以上的学校比例为64.3%,较2014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份已全面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国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56.6%,较2014年提高了17.4个百分点。浙江、新疆等地已将“校校通”列入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广东等多地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PPP、BOT等多种模式解决中小学“校校通”问题。

图1  2016年全国各省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比例情况

图2  2016年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情况

  2.教学点基本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目前,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到位和资源配送、教学应用基本到位。其中,2.5万个教学点接通了互联网,其余教学点则可以卫星接收等方式接收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点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6.4万套;34.5万名教学点教师接受全员专项培训,具备了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72%的教师已运用相关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普及

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广泛开展。各地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重要抓手,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2014年10月活动启动至2015年9月底,全国已有562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共计晒课302万堂。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甘肃、浙江、河北、江苏、重庆等10省(市)参与人数在20万以上,有力推动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普及;各地推荐省级“优课”4.8万堂,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2.“三个课堂”等信息化应用模式逐步深入。各省结合实际,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创新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湖南、湖北等省通过“专递课堂”等模式,以“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等课堂结对形式,使教学点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安徽省扩大在线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已覆盖59个县(区)的1986个教学点,惠及全省20多万名偏远地区孩子,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因缺少师资不能完全开设“小五科”课程的难题。内蒙古从2015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在学校间开展同频互动教学和教研,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升。各地在教育部统筹指导下,积极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截至2016年6月,全国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比例为73.9%,为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普遍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按照“自治区抓重点,市县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培训体系分级推进。天津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天津市基础教育教研网络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74596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92%。

(三)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

1.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逐步普及并深入。各地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应用,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已突破6300万个。江苏省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互助教学、网络教研、个人进修、自主学习和共享资源等活动;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从空白分别提高到96.0%和77.9%,并在学生空间增加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随时记录成长历程;浙江省组织建成1000个教师特色空间,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引领和推动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和深度应用。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各地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理念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浙江省形成了杭州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宁波“空中课堂”、温州创客教育、镇海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等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创新典型案例。江苏省形成了南京的“新三基”教育、无锡感知课堂、苏州未来教室、南通智慧教育、泰州“泰微课”、扬州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等典型案例。黑龙江省形成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导向式”教学模式、七台河第九中学立足课改的非常“6+e”教和学基本范式等典型案例。

(四)网络安全体系初步建立

1.网络安全责任体系逐步建立。各省普遍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建立健全“一岗双责”的教育网络安全责任体系。目前,全国30个省已建立教育网络安全责任制度,21个省由教育厅局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广东省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一个目标”(即“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两个机制”(即监督检查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三个体系”(即技术防护体系、渠道管控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各省均制定了教育网络安全规划。30个省已制定网络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全监控、通报、季度演练、年度检查、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新疆制定和完善50多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